我國油氣勘探開發新格局正在形成
8月15日,國土資源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向社會通報了近五年全國油氣資源勘查開采成果。通報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油氣勘查開采在經濟發展速度換擋、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跌等因素影響下,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油氣資源勘探投入保持基本穩定,“穩定東部、發展西部、加快海域”的油氣勘探開發格局正在形成。
通報顯示,2012年~2016年,全國油氣資源勘探投資3442億元,較上一個五年增加12.6%,并在經歷2016年的低谷之后于2017年開始止跌回升;全國石油儲量基本穩定,累計探明地質儲量57億噸,年均探明11.4億噸;石油產量穩步增長,年均產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產量快速增長,累計探明地質儲量3.92萬億立方米,年均探明7849億立方米,年均產量1192億立方米;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加速推進,頁巖氣、煤層氣邁入產業化商業化生產階段。
石油勘探發現和落實一批億噸級儲量區。在鄂爾多斯盆地和海域發現10個億噸級油田。中西部和海域盆地連續多年處于石油儲量增長高峰期,實現了對東部地區的戰略接替。
天然氣勘探取得一系列有戰略意義的重大突破。在鄂爾多斯、四川、塔里木盆地和海域發現13個千億方的氣田。在東海盆地、南海瓊東南盆地實現了海上天然氣勘探的新突破。
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方面,頁巖氣勘探開發在在四川盆地等地取得重大突破。經過多年的勘探開發實踐,在四川盆地及周緣的下古生界志留系龍馬溪組的海相地層累計探明頁巖氣地質儲量7643億立方米。2016年,全國頁巖氣產量達到78.82億立方米,僅次于美國、加拿大,位于世界第三位。據悉,目前我國已掌握了頁巖氣地球物理、鉆完井、壓裂改造等技術,具備了3500米以淺(部分地區已達4000米)水平井鉆井及分段壓裂能力,初步形成了適合我國地質條件的頁巖氣勘探開發技術體系。五年來,共探明煤層氣地質儲量2692億立方米,形成了沁水盆地南部和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兩個千億方儲量規模區,地面開發的煤層氣產量從2012年的26億立方米增長到2016年的45億立方米,產業化、規模化進程加快。
油氣資源調查評價取得重要成果。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南方盆地外復雜構造區拓展9套新層系,圈定10處遠景區,開辟了6萬平方千米新區,取得了新區新層系的頁巖氣調查重大突破。頁巖氣勘探突破實現了從長江經濟帶上游向中游、下游拓展的態勢,有望在貴州遵義、湖北宜昌形成兩個資源基地,實現頁巖氣商業開發。北方油氣調查開辟50萬平方千米勘查新區,拓展3套油氣勘查新層系,圈定20處油氣遠景區,取得多項重大突破或發現。
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司長于海峰介紹,下一步,國土資源部將完善并有序開放油氣勘查開采體制,實行勘查區塊競爭出讓制度和更嚴格的區塊退出機制,允許符合準入要求并獲得資質的市場主體參與常規油氣勘查開采,同時,進一步加強油氣資源調查和潛力評價工作,拓展油氣勘查開采的新領域,不斷提升油氣資源接續保障能力。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昆介紹,未來5年將重點開展南方油氣頁巖氣調查、北方新區新層系油氣調查和西藏羌塘盆地油氣調查等科技攻堅戰,力爭實現油氣調查的重大突破或發現,同時,加強油氣成藏理論和勘查技術攻關,開展勘查示范工程建設。
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謝承祥介紹,國土資源部正在開展“十三五”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在評價油氣資源的數量、質量的同時,將更加注重資源的經濟可采性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另據了解,至目前,我國已有22個油氣探礦權退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6586平方千米;從2016年起,全國整裝勘查區退出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疊面積32405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