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3日,第22屆世界石油大會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大會主題是“通向能源未來的橋梁”。全球能源轉型、技術創新、加強合作是此次討論的重點,還有數場涉及油氣供需挑戰、上游領域投資、國際能源署(IEA)與歐佩克(OPEC)專題對話等議題。由此足以看出,持續至今的世界石油市場失衡問題仍是與會代表熱議的話題,也是全球重點油氣生產國、消費國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這一輪全球石油市場失衡已經持續3年,最突出的表現是原油供應嚴重過剩。這也是國際油價從2014年6月110美元/桶跌至2016年年初最低不及30美元/桶的根源所在,雖然后來逐步回升至50美元/桶左右,2017年以來一直在45美元/桶上下小幅震蕩,但失衡狀態依然持續。
以往幾次全球石油市場失衡后的再平衡過程中,歐佩克發揮了主要的調節器作用,通過“限產保價”等措施,使全球石油市場回到“供需緊平衡”狀態。但這一輪市場失衡,還摻雜了兩個以往未曾出現的因素:一是美國頁巖革命的成功使得全美致密油產量呈爆發式增長,顯著增加了供給,一定程度上成為全球石油市場新調節器;二是全球能源轉型加速,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其背后的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成為消費者日益青睞的對象,這使得全球石油消費前景變得更加不確定。
增加了新的因素后,全球石油市場重新回歸平衡不再是“限產保價”或“減少供給、刺激消費”那么簡單直觀,回歸平衡的復雜性和長期性不容忽視。
今年3月的休斯敦劍橋能源周(CERAWEEK)年會上,國際大石油公司負責人和重點產油國石油部長一致認為,全球石油市場供給側仍存在不確定性,多方呼吁加強對話,聯手穩定市場。2016年年底,歐佩克成員國達成削減120萬桶/日的限產協議,2017年1月1日正式實施,近期又進行了延長。俄羅斯、阿曼和墨西哥等國也在實施一定程度上的減產。但是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對市場反應非常靈敏,只要油價恢復至45美元/桶附近,美國主力頁巖盆地就實現快速復產,迅速對沖限產效果。
BP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Spencer Dale)在7月初北京的《2017BP能源統計年鑒》發布會上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美國的頁巖油生產就像一個不倒翁,油價低于一定水平,大批頁巖油生產商“倒下去”,但倒而不亡,一旦油價有起色,生產商又迅速“立起來”。這個“立”的速度也就是1至3個月,傳統的常規石油生產要想恢復,需要1至3年。因此,目前來看,歐佩克限產只是維持市場供需脆弱平衡的預期性因素,不是決定性因素。
綜上所述,已經不能用傳統供需失衡和平衡的框架來解釋和預測這一輪石油市場再平衡的時間節點。筆者以為,這一輪全球石油市場再平衡離我們很近,也離我們很遠。
說離我們很近,因為如果我們認為50美元/桶的油價是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相對溫和中性的價格,而且如果能夠在當前及今后數年保持這一水平的話,則全球石油市場實際上已經回到了再平衡狀態。50美元/桶的油價是一個“喜聞樂見”的價格,生產商、供應商、消費者、資源國政府、石油公司、油服公司等利益相關者基本都能接受。這是一個相對平衡的價格。
說離我們很遠,因為如果我們認為只有恢復到80美元/桶的“喜大普奔”價格,才意味著再平衡的話,我們離這樣的再平衡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也許未來十年也到不了這樣的再平衡狀態。這需要全球經濟強勁復蘇做支撐,需要中國、印度這樣的石油消費大國持續“雄起”,需要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望而卻步”,需要美國、歐佩克、非歐佩克達成完美“和諧”。但是,上述諸多因素同時重現幾乎是不可能的。歷史上看,超過80美元/桶也就是短短幾年。
新的歷史環境下,歐佩克國家減產情況、非歐佩克國家配合程度以及美國油氣生產情況等都將決定全球石油供給側發展方向,從而決定市場再平衡回歸的步伐。唯有加強石油供給側管理、正確引導需求側消費,才能形成一個新的、健康的、平衡的全球石油供需市場。
(作者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國際部綜合處處長、國際能源戰略學者)